无人机能飞上600米高空,自带破窗弹和灭火剂;经过“升级”的安全帽,可将佩戴者看到的图像实时共享至管理后台;工地区域增加的“天眼”,甚至可对吊车司机的疲劳度进行预警……
5月7日,首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在沪举行,多款最新应急产品亮相,让人大开眼界。记者了解到,这些运用了最新前沿科技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而将运用在城市管理之中,成为应急救护的“神器”。
无人机实现高空救火
漫步于上海街头,高层建筑可谓随处可见。有统计显示,上海目前超过200米高楼数量为64栋,而超过百米以上的则至少在500栋以上。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是国际性的消防难题,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极易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而公认最大的难题,在于消防喷水的高度往往难以企及。
既然“喷”不上去,能不能“飞”上去?在此次博览会上,一架“亿航216”消防版无人机就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头顶有“炮”,身前有“枪”,加上四周的固定飞翼,让这台无人机显得与众不同。
“这台无人机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城市内高层建筑消防灭火救援。”上海市无人机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栾家霖告诉记者,该机头上6根“炮管”用来发射消防破窗弹,身前的“枪”则可喷射150升微生物灭火溶剂,飞行高度可达到600米,续航时间最长40分钟。
栾家霖表示,相较于市场上载重不超过100公斤的消防飞行器产品,“亿航216”有效载荷达200公斤,这意味着在用完“弹药”之后,其飞行舱还能携带两名逃生成员,“当然,它也能将地面上的水管带到高层之上,方便救援。”
安全帽能“视频聊天”
一个看似普通的安全帽,通过家装智能设备,摇身一变成为“视频工具”,佩戴者眼前所见均能实时共享至管理后台。
在上海鸿翼智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记者就见到了这个特殊产品,其最大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帽圈处增加了一个装置,安装了摄像头,眼前则出现了一个小屏幕。
带上帽子之后,记者看到屏幕上有着诸多语音指令提示,包括音量、蓝牙、图像等,只需开口说话,就能完成所有的操作。
“例如,工地上的安全员就可以通过这个帽子,实时传输眼前视频给后台,从而让管理者不到现场也能看到最为真实的画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管理方还可以借此与用户“视频聊天”,随时发出指令,指出不足。
AI“天眼”监控工地
安全帽都带了吗,反光背心穿了吗,安全绳系了吗……一个建设工地里通常人员闲杂,工种众多,如何能实现对岗位进行安全管理实时监控?
通过图像AI识别,这一让人头疼的难题就被化解了。在商汤科技的展台上,一套“云数字化应急指挥平台”就形象地将该工地3D化。
“我们利用的就是工地四周安装的摄像头。”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摄像头如同“电子警察”,可以捕捉到工人的不规范之处,并发给管理者进行提醒。
该工作人员表示,该指挥平台已经在临港的一工地上进行了试点运用,他们甚至在吊车上也安装了摄像头,用来监控司机的疲劳度,“例如,当司机在画面中出现反复揉眼睛,搓脸,打哈欠等,AI就会认定其疲劳度超标,从而会发出预警,提醒劳动者需要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