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岁的范同欣被同事称为徐汇区应急管理战线上的“老同志”。27年的工作经历中,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安全监管。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他说,责任更大了,任务更重了。问到有何难忘记忆,他竟然提到的是一件“小事”,他还心系校园学子的研发安全。
一个岗位扎根27年
“我的工作履历特别简单,一直在安全生产战线。”现为徐汇区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管科科长的范同欣,在1992年就进入当时的劳动局工作。
“90年代事故大多发生在建筑行业和生产设备方面,首先是当初的建造和生产环境也比较危险。”范同欣回忆说,“当时很多企业和员工也没有太多安全意识,不强调戴安全帽和安全带。”
范同欣介绍,这些年安全监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中心城区的徐汇而言,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生产安全责任重大。“现在监管对象多是工贸企业,尤其是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范同欣坦言,“这些年安全监管工作压力巨大,中心城区的安全监管工作真的是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临深渊。”好在,在徐汇区委区政府的推动下,一些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的企业开始进行业态调整。
比如,上海唯一处于在中心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液化空气上海有限公司已计划将搬离。新天天液氨冷库因由周边居民安全距离不符合现行标准,也完成了搬离工作,彻底解决了一大安全隐患。
不过即使这样,范同欣身上的压力并未丝毫减轻。“这两年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徐汇的建设工程体量跃居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目前,监管范围还包括限额以下工程和有限空间。他告诉记者,“最近正在进行徐汇区有限空间危险源辨识,排查作业隐患,企业、商办楼都需要挨个查清楚。”
工作常态就是“007”
作为监管科科长,范同欣手机24小时不离身,365天不关机,在领导和同事眼里,“白+黑”“五+二”是他工作的常态。
用最时髦的话总结,不是白领吐槽的996,即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而是007,一周7天内24小时处在工作状态。接到事故报告,不论是半夜还是凌晨,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事故救援、调查、取证等工作。
27年在一线执法,什么是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反而一件小事故让我至今后怕,”范同欣说。
2007年一辆30立方油罐车在吴中路高架附近倾翻。事发地附近办公楼集聚,还有内环高架。范同欣赶到现场时已经有少量汽油泄漏。
万一遇到火星,事态一扩大,后果不堪设想。万幸的是,好在泄漏汽油很快被及时的处理,油罐车也及时扶正,一切都是有惊无险。
这件外界看起来的“小事故”,让“老同志”范同欣惊出一身冷汗,并牢牢的记在心里。在后来的执法检查和事故调查中,他看到了更多事故死伤者家庭的破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安全隐患猛于虎和生命的脆弱。
十多年来,他正是以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忘我的工作态度投身安全监管工作,推动了徐汇区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
过硬本领也需“空杯心态”
“搞安全监管的得是万宝全书,但现实是缺只脚。”采访中,范同欣一直说,现在的应急管理任务面越来越广、东西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
他说,做好监管工作首先你自己就要懂,自己只能刻苦学习。“应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想真正做好一线执法工作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
靠着这种“空杯心态”,十多年来范同欣勤学不辍,尤其对于建筑行业安全风险较高,安全事故易发,学习钻研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还结合实际工作制定了徐汇区的《案件审理规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流程》,推进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公开、公正、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任务繁重之外,范同欣也有自己担忧。“新型产业、研发机构、高校实验室等等,这里有些我们监管不方便。”如今产业结构更新日新月异。
原来,国内高校实验室近年来频繁发生研究事故,其中上海高校就发生过几次。他说,“这些研究人员专业知识肯定没问题,但有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之时也就是危险来临之时。”
做好这方面工作,范同欣也有自己的考虑和想法。在他看来,高校要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并落实危险化学品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的流程监管。
监管科承担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执法检查、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3个人的监管科是面对着4万家注册企业,怎么做到监管全覆盖?
“除了抓住重点企业,还做到分级管理,落实街镇分头管理、报备。”范同欣还经常组织科内“头脑风暴”,共同探讨监管业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同时,身为一名老党员,范同欣多年来坚持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不搞“关系执法”“人情执法”,体现了一名应急管理系统的人员应有的职业操守,做到了干干净净执法、清清白白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