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多灾害模型系统接入“一网统管”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上海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会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深入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建议的答复
市应急局组织研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基础数据库、应急领域普查数据采集与成果管理等系统的融合建设路径,并提出2026年度信息系统建设运维需求,拟依托上海市一张图统一服务体系,全面汇聚融合危化品等安全生产信息,燃气、给排水、综合管廊等城市生命线工程信息,消防、人员密集场所、交通等公共安全信息,以及应急救援队伍、避难场所、物资设备等应急救援信息,努力实现自然灾害数据管理、风险识别、趋势预测、综合研判、协同会商、辅助决策、精准推送及应对处置等多种功能,力争搭建一个市级横向部门实用,市、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爱用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市气象局全面启动并积极推进公共气象数据资源整合工作,构建完成公共气象数据目录体系,实现了数据的全程在链、全链可溯、全域可信。为市城运中心、大数据中心、公安局、水务局、交通委等33个部门,提供气象实况、预报、预警、台风路径等信息服务,2024年累计访问量超1亿次,汛期(6-9月)平均每月访问次数可达1200万次以上。市地震局以环球金融中心为试点,积极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监测评估工作,对所布设的结构地震动反应观测台阵产出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该项工作在应对2024年4月3日的台湾花莲7.3级地震对我市造成震感影响的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气象局建成城市气象观测站网、雷达观测网、卫星遥感观测网、海洋气象观测网、垂直廓线观测网、环境气象观测网、交通气象观测网、农业生态气象观测网、移动气象观测系统以及野外科学实验基地等,并不断完善。
二、关于对“优化灾害预测模型”建议的答复
市应急局针对上海超大城市灾害风险特征,在防范化解灾害风险隐患“四早五最”上下功夫,充分运用长三角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专项评估成果,组织开展本市主要自然灾害极端情景下多灾种灾害链传导与断链减灾路径研究,刻画自然灾害与城市运行风险交织形成的并发串发、次生衍生效应,搭建形成超大城市自然灾害多灾种灾害链触发传导的快速诊断模型、风险评估模型。市气象局汇聚7个部门、共计54类数据要素参与气象风险预警模型计算,将气象数据要素也嵌入“一张图”平台,为气象数字孪生可视化与仿真提供数据支撑。市水务局积极优化模型算法提升预测精度,利用组件化、工作流、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容器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部署开展上海市水务海洋数字孪生模型服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建立模型集成封装、模型服务等相关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实现模型与数据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水务海洋数据资产价值,为上海水务海洋各项业务决策提供强大的融合算法支撑,为灾害预测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三、关于对“提升应急响应的智能化水平”建议的答复
市应急局结合历史灾情响应信息,立足跨区域、跨部门的减灾能力建设和联防防控降低多灾种灾害链风险扩散需求,探索构建“点、线、面”多层次的断链减灾方法和模型,融入信息化系统,快速评估自然灾害引发多灾种灾害链造成的直接影响和次生衍生影响,识别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波及范围,以及受影响社会经济、人口、重要基础设施,实现一键生成风险研判和控制策略。市气象局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工地、智慧水务等城市治理细分领域,加强与城市运行主管部门和行业主体的深度协作,打造气象数据与城市运行数据融合共生的阈值指标“矩阵”,建立基于阈值矩阵的风险预估指标体系,实现“知天气”到“知风险”的转变。聚焦“一江两岸”核心区打造暴雨内涝、店招风险、高空作业、桥梁风险等6类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发布“头顶上的气象风险一张图”专项产品,并基于城市积涝、桥梁风险等场景,实现“一点一策”闭环处置。市水务局围绕全市防汛指挥调度的实战场景,结合防汛“观、管、防”的业务需求,升级改造防汛防台指挥系统,整合接入城市之眼、城市交通、六停、海事、消防、文旅等相关应用,提升汛情动态感知能力,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支撑。托上海市城市智理时空一体化系统平台和一网统管基础,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赋能防汛业务、升级可视化表达、支撑调度决策,实现超前精准预报、灾害预警发布、防汛模拟预演、预案推荐优化等工作,提升应急处置的效能和精准度。
四、关于对“强化公众参与和基层防灾能力”建议的答复
市应急局会同普陀区,组织开展上海市基层单元公众版自然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编制试点,从纸质版、数字版2类需求出发,综合相关区域自然灾害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减灾资源以及其他要素信息,绘制形成不同行政单元、不同专题的灾害风险与防灾避险提示地图,并结合“数智普陀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子系统”实际应用场景,形成大屏端、PC端、随申办APP移动端数字地图,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广应用,帮助市民了解社区常态化灾害风险、临灾风险、自救互救器材位置以及应急避险路径,增强市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变“被动接受预警”为“主动避灾响应”,减少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减少救援需求,提升各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全力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互联网企业平台、户外显示屏等进行发布,与8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签订预警发布协议。台风“贝碧嘉”、“普拉桑”影响期间,通过短信、传真、影视、网站、微信、微博、上海知天气APP、抖音等渠道第一时间播发台风最新动态和预警信息;通过“闪信”向全市应急责任人推送2508人次,实现信息强触达;通过APP向市民以及司乘人员、外卖小哥、共享单车骑行人员等重点人群推送预警信息超8246万条次。市应急局制定印发《上海市基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参考》,探索完善符合超大城市特点与实际的街镇、居村(社区)应急预案体系,指导浦东新区、虹口区构建了“1+10+X”(即1个总体、10个必备专项、X个自选专项应急预案)、“1+16+X”街镇应急预案体系;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指导浦东新区建立了以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化预案管理系统,打造预案信息化管理三端应用模式(即指挥大屏端、系统平台端、个人移动端),指导静安区开发与基层应急预案配套的移动端轻应用系统,为基层处置突发事件定向推送相关应急预案要素和行动指引。
五、关于对“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建议的答复
长三角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建成环境健康气象、航空航运气象、公路交通气象、能源气象、海洋资源气象、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旅游气象、现代农业气象等长三角分布式气象服务九大分中心,形成22类业务规范、39类算法、60类服务产品和15类业务系统,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带动提升区域发展一体化气象服务能力。2024年,市气象局牵头召开示范区气象一体化工作会议,发布典型案例,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4年气象工作方案》,明确升级示范区智慧气象场景、探索低空经济气象服务等12项重点任务。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5月16日
通讯地址:复兴中路593号 邮编:200020
承办人:陈玉喜 电话:23305894
联系人:郁毓 电话:23305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