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坚持人民至上,建设高水平韧性城市的建议收悉。我局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委认真进行了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韧性安全文件政策方面
(一)《上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35年)》方面
2022年8月,作为市政府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市应急局推动以原市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名义出台《上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35年)》,首次提出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安全韧性体系和构建国土空间韧性治理格局。
《规划》提出构筑“一体、两化、三级、多支撑”多层次、成网络、功能集成效应明显的空间韧性格局。一体:加强市域全空间尺度韧性建设,打造综合防灾减灾空间韧性建设一体化。两化:聚焦防灾设施体系构建、防灾资源系统配置、灾时应对救援管理,打造市域防灾分区构建体系化、各级防灾分区韧性规划指引差异化。三级:结合行政管理、城镇网络联系特性、自然地理空间分隔廊道等因素,构建“市-区-街道(镇、社区)”三级防灾分区体系。其中,全市整体作为一级防灾分区进行管控,聚焦提升全市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综合能力;二级分区包含16个二级防灾分区和5个特定分区,聚焦打造安全稳定运行的综合防灾减灾组团;三级分区主要以街道、镇边界为基础,聚焦建设组织有序、配置完备、空间共享、自救互助能力突出的防灾减灾基层单元。多支撑:重点突出综合监测预警、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安置、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医疗救治、科普教育宣贯等核心能力建设支撑点,提升各级防灾分区综合防灾减灾韧性能力,并形成基层公共空间资源综合防灾减灾功能配置指引表。
《规划》提出构建主要防灾减灾设施布局,重点围绕应急避难场所、疏散救援通道、综合应急救援、应急医疗救治、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上海基地、防护和应急装备检测检验中心、应急数字化装备实验中心等关键,完善市域主要综合防灾减灾布局。
(二)《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意见》方面
2024年12月14日,推动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意见》,《意见》作为2024年度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首次全面提出上海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目标和体系,并明确10个建设要素。
《意见》重点聚焦“12345”,即锚定“一个目标”:建设具备灾前防范功能韧性、灾中应对与灾后发展过程韧性以及数治动能保障系统韧性的上海城市韧性安全体系,提升上海市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防控能力。涵盖“两大领域”:防范应对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紧抓“三个坚持”:坚持以规划为底图、以韧性为主线、以项目为支撑。解决“四大问题”:聚焦灾害性气候复杂多变的态势,解决极端情况下平灾转换不畅的问题;聚焦上海市基础设施新老并存的特征,解决城市本质安全性不强的问题;聚焦上海市空间资源紧张且不均衡的现状,解决韧性安全设施设备落地不足的问题;聚焦上海市人口结构复杂的情况,解决民众韧性安全素养培育路径不全的问题。强化“五个突出”:突出上海特点,发挥区域“精细化”“数字化”“长三角一体化”优势;突出远近推进,分类划分2025、2030、2035年等3个阶段任务目标,并强化具体项目推动;突出韧性牵引,创新提出韧性安全四级分区、综合防灾安全韧性指数等新举措;突出体系应对,明确灾前预防、灾中应对、灾后恢复相关要求,重点明晰应对重大及以下、极端和特大突发事件具体措施;突出多元力量,强化社会、市场、公众等作用发挥,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尤其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上,《意见》深化拓展上海设施和空间韧性建设实践经验,提出工程功能韧性,进一步明确细化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关键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提升、行业安全双重预防能力建设、应急装备高质量保障等工程。同时,结合上海实际,提出建设韧性安全四级分区;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增量与存量,积极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改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周边支线道路的交通环境以及垃圾、污水、医疗废物等处理设施;强化应急避难场所供给和规范化管理,全力满足各类避难避险需求;落实韧性安全空间资源保障,强化监测预警、物资保障、医疗救治、科普教育等韧性安全空间资源落地;加强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高风险区域的安全改造,配套防灾减灾设备,推动防灾减灾空间整治整合与城市更新、城市体检一体化运作等一系列措施。
二、今年开展的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以本市自然灾害防治十项重点工程建设为重点的韧性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实效。去年年底,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要求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今年,国家防减救灾办出台了《深入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指导意见》。
今年,上海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局)认真落实国家防减救灾办关于深入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要求,聚焦防汛工作重点,坚持做到“早部署、早防范、早整治”。
(一)早部署。结合召开全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消防工作会议,以及全市“五一”假期安全风险防范工作部署会,对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进行部署。出台上海市2025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对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进行细化明确,并纳入年度灾害防治考核。突出关键设施、基础运行安全,推动将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纳入今年新建立的综合防灾安全韧性体系。围绕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下发专项通知,深入推进水利、交通、市政等重点领域涉灾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工作。
(二)早防范。健全优化指挥体系,出台涵盖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防汛专项等“1+6”应急指挥体系工作方案。启动编制本市韧性城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十五五”规划,将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纳入重要内容。聚焦重大交通设施、100米以上高层公共建筑等重点,研究建立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目录,强化精准预警响应。建强预警信息发布矩阵,与支付宝、百度、高德、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建立机制向用户即时推送预警信息,确保汛前实现全市高等级预警信息2小时内完成全网发布。围绕风险隐患识别处置、信息报送等重点,认真组织全市救灾救助业务暨灾害信息员第一批培训147人次。
(三)早整治。推进实施《防汛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分类排查、分级管控”的原则,将七类隐患(重要防汛设施安全、重点区域暴雨积水、高空坠物伤人毁物、建筑工地度汛安全、地下空间雨水倒灌、危棚简屋坍塌伤人、绿化树木倒伏伤人)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要求“非汛期月月查、汛期周周查”,做到“问题不解决、排查不停止、整改不放松”。落实落细《上海市自然灾害防治责任规定》,结合《上海市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市防减救灾办、市防汛办协调组织各区、主要成员单位围绕重点在建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开展汛前隐患排查整治,专题开展全市范围内围墙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梳理全市危险区域点位2433处,提前准备防汛避灾安置场所1446处,可容纳安置53.84万人。
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推进情况
今年来,我们落实落地国家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创新增加自然灾害救助保障体系工程,形成具有上海自身特点的十大重点工程体系。积极推进以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城镇排水为骨干的“四道防线”建设。实施地面沉降分区管控,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近年来本市地面年沉降量持续控制在6毫米以内。出台本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方案,突出城镇住宅、重要交通生命线、学校、医院等重点,开展全覆盖排查鉴定和整改加固工程建设。推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依托“一网统管”为应急救援体系赋能,不断提高灾害应对全面感知、资源统筹和统一调度能力。签发市总林长1号令《关于加强本市森林防灭火工作的令》,扎实推进森林防火提升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2023年增发国债应急能力提升项目落实落地,完成“预警指挥”“航空应急”项目建设,建成370MHz应急指挥通信网络、中型复合翼无人机救援平台等项目。推进实施上海巨灾防范工程,完成一带一路地震监测站网上海子项目,全面巩固提升大震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围绕上海超大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综合风险智能评估开展专题研究。
四、下步工作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大力抓好《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意见》的宣贯解读、任务分解,研究制定本市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指南,建立城市综合防灾韧性安全指数体系,组织开展首次指数评价。编制本市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十五五”规划,开展《上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35年)》阶段性评估。在隐患排查上,贯彻落实国家防减救灾办《深入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指导意见》,常态化落实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发现、识别、报送机制,提升风险隐患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综合减灾能力。
最后,再次感谢提出的宝贵意见及建议。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5月16日
通讯地址:复兴中路593号 邮编:200020
承办人:周小将 电话:23305896
联系人:郁毓 电话:23305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