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甫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强消防无人机应用的提案收悉,市消防救援局会同市财政局深入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无人机配备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低空经济的不断探索,无人机由于灵活机动、视野全面的优势,在消防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作为执勤装备配备至局本级、下辖各单位,承担灭火救援灾情侦察和日常防火巡查等任务,为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市消防救援局本级、下辖各单位共配备中(小)型电动多旋翼无人机240余架,并搭载红外热成像、气体侦检、系留照明和抛投等配件230余件(套),持证无人机操作员400余名。其中,市消防救援局本级和支队机关主要配备应用中型多旋翼无人机,通过挂载建模、制图、侦检、系留和抛投等配件模块,承担大型火场和复杂救援的保障任务;消防队站主要配备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利用其便携灵活、快速展开的优势,执行初期灾情侦察和快速建模等任务。
同时,为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应用效率,在不断探索“无人化、智能化、自动化”装备应用方面,浦东、徐汇、奉贤和水上消防救援机构试点部署了21套无人机自动飞行机库,实现了从起降、充电、作业到数据处理的全自动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救援效率。
二、无人机在消防领域的应用
(一)提升灭火救援侦察效率。在灭火救援行动中,消防员到场后需第一时间侦察灾情,并保持不间断监控发展态势,为作战指挥和力量调度提供依据。但传统的侦察模式需消防员抵近火场用肉眼观察,由于地面视角偏差和主观判断误差,容易发生灾情掌握不全面、不及时和不准确的问题,影响作战指挥决策。同时,消防员深入高温、浓烟、易爆等复杂环境,安全风险高。市消防救援局应用无人机技术,构建起“空地协同灾情侦察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利用无人机空中飞行的优势,在灾情侦察时提供“上帝视角”,对现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灾情侦察和被困人员搜寻,利用其挂载的红外热成像镜头可对灾害对象进行温度测量,快速寻找火点、展示火灾发展态势。二是将无人机自动飞行机库与消防接处警系统打通,遇有警情无人机可以自动获取案件地址并快速飞行至案发地址进行灾情侦察,在消防车到场前将现场情况掌握清楚。通过试点无人机机库应用情况的数据统计,无人机平均到场时间为3分58秒,比消防车平均提早5分28秒到场,在灾情侦察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二)助力灭火救援情报分析。利用无人机采集现场全景图像,借助专业制图建模软件快速制作灾害现场二维正射影像图和三维模型,结合地理信息中心共享的数据,叠加卫星图、道路标注图、河流水系图,将力量部署、搜救路线、重点区域全部展现在“一张图”上,可以立体直观的展现灾害现场全貌。在模型上可实时测量灾害现场的距离、高度、面积、体积等信息,并展示灾前灾后情况对比,为各级指挥员分析灾害源、影响区域以及可能发生的二次危害、规划救援行动提供更直观、更科学、更精准的情报信息。
(三)辅助灭火救援指挥作战。市消防救援局紧盯灭火救援实战任务需要,持续探索深化“无人机+救援”的辅助指挥作战应用战法。一是为解决孤岛救援物资投送难等问题,研究了无人机抛投牵引辅助救援战法,利用无人机挂载抛投模块将牵引绳和救生物资抛送至被困人员。二是为解决夜间救援照明不足的问题,利用无人机系留照明挂载模块,实现长时间、大范围持续照明。三是为解决抗洪抢险中水上舟艇无法快速寻找被困人员的问题,研究了舟机联动辅助救援战法,利用水面舟艇和空中无人机配合协作,同步搜寻被困人员。四是为解决灾害现场通信不畅的问题,利用无人机挂载系留和通信基站,对现场进行信号覆盖。五是为解决侦检有毒、有害气体作业危险系数高的问题,利用无人机挂载气体检测仪抵近侦察检测,避免消防员人身受到伤害。六是为提升高喷车射水打击准确度,研究了无人机和高喷车联用战法。
(四)推动火灾防控智能巡查。传统火灾预防依赖人工定期定点巡查,存在人工效率较低、覆盖范围有限、隐患发现滞后等问题。市消防救援局应用无人机技术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智能防控体系。利用无人机开展隐患智能巡查,在火灾高风险区域规划航线自动飞行进行空中巡查,并研发视觉识别等AI大模型算法,智能识别烟雾、火点以及消防通道占压、防盗窗非法安装等情况,自动发现和捕捉火灾隐患。
(五)规范应用管理体制机制。为加强无人机装备建设,规范无人机的应用和管理,保障无人机执勤战备工作高效有序安全的开展,市消防救援局从应急响应、执勤战备、安全管控等方面建立健全无人机各项应用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无人机保障的“软实力”。市消防救援局先后制定出台了《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应急通信无人机配备指导意见》《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无人机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指导文件,建设开发了无人机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无人机的设备管理、飞手管理、视频管理、任务管控和建模应用等功能。
三、无人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装备配备运维有待加强。一是无人机配备还有欠缺。从无人机数量上来看,目前市消防救援局虽配备240余架小(中)型无人机,但仍有部分消防救援站因经费保障等原因尚未配备无人机,无法做到覆盖所有区域和警情;从无人机配备类型上来看,配备的绝大部分是中(小)型无人机,续航时间和挂载能力有限,缺乏大型固定(混合)翼无人机,无法承担跨区域、大范围、长航时的侦察、测绘和通信保障任务需要。二是无人机维护与更新不及时。部分队站无人机配备时间较长,型号老旧、功能不足,比如缺少红外热成像等核心功能部件,但政府部门采购周期较长,设备更新不及时,且无人机训练和实战应用较多,电池、镜头等备品配件耗损快,补充更新途径有限,设备维修不及时,运维能力受限,影响了无人机作用的发挥。
(二)装备应用效率有待提高。目前,市消防救援局无人机应用方面“无人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现阶段无人机的操控从起飞、飞行到任务执行和返回降落,每个环节都需要飞手手动进行精准控制,每一台无人机必须配备一名无人机飞手,对人力资源依赖较大。目前,全市有18个消防支队、近200个消防救援站,考虑到执勤战备无人机飞手的休息轮换,每个单位至少须配备2名无人机飞手,我市消防部门为保障无人机执勤战备至少需培养500名无人机飞手,且飞手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证和复训等环节才能持证上岗。目前,无人机自动飞行机库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未进行全面推广,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快速响应和自主作业,限制了无人机在实战中的应用效率和效果。
(三)装备应用场景有待拓宽。无人机在消防领域的应用虽然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因技术性能限制,也面临着一些不足和挑战。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无人机的功能较为通用,缺乏针对消防领域的专用无人机,无法满足特定场景(如高层火灾、化工火灾)的复杂需求。无人机应用场景受限,尤其是在复杂环境适应性差,在一些极端环境(如浓烟、高温、强风)中,无人机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无人机的载重能力有限,难以携带足够的灭火剂或大型救援设备;续航时间较短,无法在大型灾害事故救援中满足长时间连续作业的需求;抗风性能不足,在强风、大雨环境中无法飞行。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财政资金对无人机建设应用的支撑力度。近年来,市财政局协调各区财政局,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支持消防无人机的应用。下一步,市、区两级财政还将结合“十五五”消防专项规划内容,加大在无人机应用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安排装备购置、运维经费,支持消防部门购置各类消防无人机并试点部署无人机自动飞行机库;二是安排训练基地建设等费用,加强无人机飞手训练所需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消防部门无人机使用人才培养;三是保障无人机相关数字化项目建设经费,支持消防部门研发智能识别烟雾等视觉识别AI算法,深化扩展无人机应用场景,助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防控体系。
(二)优化无人机科学配置。推进基础型无人机配备全覆盖。市消防救援局将结合“十五五”规划制定,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所有支队和消防救援站配齐中(小)型无人机及相应挂载配件,满足不同灾情保障任务。根据实战业务需求,为部分支队和消防救援站配备高速飞行长航时的大型固定(混合)翼无人机、大型灭火无人机等,提升大型灾害事故救援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无人机维护更新机制和备品配件动态调整机制。制定《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建立装备性能评估机制,对连续服役满5年的无人机实行强制检测,未通过安全指标的机型予以淘汰,并优化淘汰更新流程。建立“市级储备库+区级周转点”备件配件网络,保证关键部件(电池、电机和镜头)24小时内直达故障点。
(三)推进无人机机库部署应用。立足全市层面对无人机机库的配备、应用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编制出台《无人机机库配备指导意见》,制定统一的技术路线和设计方案,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明确,对数据标准进行统一,对各数据接口进行规范,实现一键调度、一键展示和一键管理。重点区域优先布局,逐步实现全市范围全面覆盖,节省人力资源,提高无人机的响应速度和实战效率。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无人机的自主决策和智能避障能力,提升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能力和安全稳定性。
(四)拓展无人机应用场景。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协同等多方面的努力,进一步提升无人机在消防领域的应用效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灭火救援和火灾防控工作。拓展无人机在消防领域的应用场景,探索无人机在火灾监测、灭火作业、辅助救援和灾后评估等多个环节的作用,研发智能识别烟雾等视觉识别AI算法,重点突破火灾监测与预警、火源探测与定位、灭火弹投放、灭火液喷射、人员定位与搜救、物资投送、通信覆盖与指挥、高清测绘与三维建模、数据对比与趋势分析等环节的应用,助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防控体系。
(五)完善突发事件现场无人机飞行管理措施。为加强无人机在消防灭火救援、通信指挥保障、日常巡检及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处置场景下的使用保障,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公安局、交通委、网信办、市消防救援局、民航华东局、空军上海基地、机场集团等单位正在共同起草制定《突发事件现场无人机飞行管理暂行规定》,鼓励和加强无人机技术的应用,解决消防无人机在执行飞行任务时绿色通道申请、现场飞行安全保障、数据共享应用等问题。
最后,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及建议。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5月16日
通讯地址:中山西路229号 邮编:200051
承办人:钟雷 电话:28955145
联系人:曹阳 电话:28955068